修持

軒轅教的修持


第 一 段 人 道-人 本 主 義
所謂人本主義者,蓋以人為本位。一切由人做起,亦即儒家之踐履篤實。宗教不是方術,當從本身做起,自己健全,才可以言神,才可以論道。否則,空口尊神等於說謊,空口論道亦是口頭禪耳。本段主經為大學、中庸。


一 級 考 道     初研究宗教者,當有一下手的工夫,考道即入學之初級

  (一)博學—勤讀經典     初步學習大學中庸。學庸理論也甚高,中庸為孔門傳授心法,尤宜熟讀。
  (二)審問—質疑問難     初修道者,自不免疑難,當詳細詢問。由疑難而至開明,為修道之正軌。
  (三)慎思—潛思默念     學而不思則枉,思而不學則殆,學與思宜並行。因不思則不能發生力量,但不學而枉思,也很危險。
  (四)明辨—辨別是非     辨別是非也不是一件易事,須先立一標準,作為尺度。但此標準是什麼?須先要決定。南華經天運篇「老子云、中無主而不止,外無正而不行」。正即標準,以字義釋之,止於一。
  (五)篤行—躬行實踐     學、問、思、辨俱不難,而要躬行實踐,如不能力行,則一切無用。擇善而固執之,為修道第一要義。考道的時間。視各人的工夫而定,但至少須明白人本的基本理論,對於軒轅教的要旨明白其大意。雖分十二級,實息息相關,不可因辭害意也。


二 級 立 本      宗教本非迷信,專講神話,而忽略人事之進修,也不能獲神的保佑。但專講玄理不務實踐,也是口頭禪。立本為人本主義的基礎,實亦為宗教最大要求。不從此處下功夫,其他俱是幻想。唱道正言「上士學道,體之於身。中士學道,索之於言。下士學道,求之於術。學者多,而成者少,良由道在邇,而求諸遠也」。又云「太上教人修道祇是修身,身外無道,孝弟忠信便是道也」。從此可知我國宗教的基本精神。

  (一)誠意—不偏不倚     意是精神的初動,如一個「點」,乃動的基本,須善自把握,「莫顯乎隱,莫現乎微」,隱微者,即意之動,須要不偏不倚。
  (二)正心—少私寡欲     「心」如一條線,原是由意(點)構成的。此心不是指肉體的心,乃是指精神運動所組成的一段理念。如何使這條線,不發現偏差,首須意(點)的健全。私欲是一種反動的力量,可以使理念歪曲。所以少私寡欲,極為重要。
  (三)修身—戒之四非     「身」字不是指肉體言,主要是表現於外之意。「意」「心」俱是內在的,「身」是現於外的。當有一標準,儒家隆禮,此禮字的範圍甚廣,而實為行的標準。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」,行的規範,盡在斯矣。誠意、正心、修身為作人作事的基礎,當用力於此。用力之方法在反省、自我檢討、擇善固執。此種內省的工夫,須下最大的決心。修道的重點即在此。


三 級 慎 獨      中庸一書,由天命說起,論及性、論及道,境界極高,而其工夫在慎獨。慎獨者為極徹底的檢討,凡事當慎之於未動之初,逮其已動,則慎之晚矣。

  (一)戒慎不賭     不見者至微也,至微不可欺。蓋以一念之微,而可以干擾宇宙,其影響力極為廣大
  (二)恐懼不聞     「不聞」非無有,人之耳目所能聽視者甚少,而宇宙的奧秘極多,老子云「視之不見名曰夷,聽之不聞,名曰希,搏之不得,名曰微」夷、希、微乃道的形容詞,亦可見其微妙也。
  (三)不愧屋漏     屋漏者屋之西北隅,為古時敬神處,後人以西北隅代表神之所居。不愧屋漏者,即不愧神明。神明是無所不在的,無所不知的。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」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由立本而到慎獨,為最大的實踐工夫,宇宙的奧秘,並不在外邊所表現的,而是在隱微處。因宇宙之動,始於幾,幾者微也,「知幾其神乎」慎獨在知幾,果能明乎此,庶幾近乎道矣。慎獨非一靜工,靜時慎之,動時亦慎之,無處不慎,無時不慎,久之,自可圓如精純。


四 級 明 明 德     明德即良知,明明德,亦即致良知。明德原我自有,不假外求。特因後天慾念加重,塵網日增,如築鐵幕,明德遂被困擾。其初,尚可微照,久之,黯澹無光,入於魔道也。魔者即慾耳,一墜於魔道,即入於死境。老子云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。日損者,即日減其慾。有如剝筍,皮盡則筍現也。所謂用功夫者,只是在日損其慾耳

  (一)止─歸宗     莊子云「不離於宗謂之天人」。老子云「道沖而用之,或不盈,淵兮似萬物之宗」。歸宗即歸道也,有所歸,乃能有所止。大學云「緡蠻黃鳥止於丘隅。」人也當有一止處,歸宗即止也
  (二)定─不動心     現代物理學講波動力學,擧世皆波,人也是波。其不知波動者振相耳,宇宙原有不波者,若完全是波,則不能波。定者,定此波耳,所以由定可以生慧。
  (三)靜─空靈無碍     易云「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」寂然者靜也,由定而靜,才能無所不通。一般人所追求者,只是在波動(物),愈求愈遠。打破波動,則是一片寂靜,要想追求宇宙根源,靜是第一着。
  (四)安─從心所欲     安者自然也,從心所欲,毫無掛碍。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,即安的境界。定、靜猶不免勉強,而「安」則自然耳。
  (五)慮─鈎深致遠     慮者動也,宇宙間之動,有其規律,知其規律,則可以知天矣。宇宙之動,亦如方程式耳,儘管有許多演算,但有其定理。慮者探賾索隱,鈎深致遠。
  (六)得—明明德     最後明德現,明德者一粒金丹也,我所說的明德,由損而來,如一顆明星,撥開雲霧,即可以出現矣,原不費功夫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明明德為儒家工夫,而實為宗教之基本。人本主義並非說其境界低,其本旨在由人(我)做起,蓋即存諸已,求之在我也。這種求之在我的精神,為實踐思想所由來。為中國宗教,哲學,倫理等一貫的主張,墨家道家亦何嘗忽略實踐。西洋尚實驗,固有實踐之意,惟中國的實踐,不僅用之於科學,即宗教的玄閟,哲學的理論,也求實踐。西洋批評中國無真正哲學,此語大錯。中國雖尚實踐,並非不講哲學,其所實踐者特高耳。


第 二 段 地 道──兼 善 天 下
既完成人道,自我健全,便當發救世的弘願。不能以自救為了事,而應再救眾生。地道者從空間言,即服務社會也。不能兼善天下者,也不能獨善其身,成神成仙,應現身社會。殺身而後成仁,捨生而後取義。內修固然重要,外力也極迫切。凡有大犧牲者,必有卓絕的精神。驚天地,動鬼神,方可不朽。中國所尊之神,多是人格化,有大犧牲,或造福於人世者,從此亦可知地道之重要性矣。本段主經為墨經。


五級 — 正體不動     救世不無危難,須有堅決的精神,墨經曰「聖人惡疾病,不惡危難,正體不動」

  (一) 鍛 鍊 體 魄
  (二) 堅 強 勇 敢
  (三) 不 避 危 難
  (四) 意 志 堅 定


六級 — 摩頂放踵     摩其頭頂,放其足踵,堅苦卓絕,澈底犧牲,此墨家精神。其所以追踪大禹王,形勞天下者,亦見其救世精神也。

  (一) 生 活 刻 苦
  (二) 勞 動 至 上
  (三) 大 衆 服 務
  (四) 捨 已 救 人


七級 — 安生生     安生生見於墨經,此為墨子民生主義,亦其兼愛思想

  (一) 寒 者 衣 之
  (二) 饑 者 食 之
  (三) 勞 者 息 之
  (四) 亂 者 治 之


八級 — 兼 愛     墨子兼愛,無時空人我之分,以愛力統攝整個宇宙,不僅解決人類的糾紛,且亦為達至太學的階段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原發自宗教最高信念,而非一般學說。墨子在當時,業已作到兼愛的境界,此其所以為後世法也。

  (一)各得所長,天下事當(盡其所能)。
  (二)鈞其分職,天下事得(機會均等)。
  (三)皆其所喜,天下事備(取其所需)。
  (四)強弱有數,天下事具(永久和平)。
見墨經雜守篇,較禮運大同篇,又高一籌,譯以近代術語,尤見其精義。墨子以為天下之所以亂,在不相愛。今日政治家以法制為最高立論,詎不知法愈嚴,則愛愈薄,愛愈薄,則鬪爭愈烈。墨子倡兼愛,誠為救世的寶筏。


第 三 段 天 道──天 人 合 一
天道者,形而上也,本非言語可形容者。強為之言,亦略示其涯際耳,本段主經、黃帝經、易經、道德經、南華經、冲虛真經。


九級 — 內 通     
一蹴而天道,捨有大智慧,難以達成。一般人多用工夫,但此工夫須先明了體心的關係。列子仲尼篇「亢倉子曰,我體合於心,心合於氣,氣合於神,神合於無,其有介然之有,唯然之音,雖遠在八荒之外,近在眉睫之內,來干我者,我必知之」體、心、氣、神、無、原是一體,其所以區分為五者,只是在境界耳。莊子人間世「夫徇耳目內通,而外於心知,鬼神將來舍,而況人乎?」又云「仲尼曰,若一志,无聽之以耳,而聽之以心,无聽之以心,而聽之以氣。」這是不緣物境,根竅內通。五段者一段也,所以分五段者,以其境界不同耳。


十級 — 玄 同     
玄同者萬物之大平等,將一切差別打破,老子講玄同,其第一步「塞其兌,閉其門,」將私慾的道路閉住;第二步「挫其銳,解其分,」把所有構成差別的癥結去掉;第三步「和其光,同其塵,」與物同化;第四步「不可得而親,不可得而疏,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,不可得而貴,不可得而賤,」即是玄同。老子之玄同,即莊子之齊物。所謂齊物者,實由宇宙的根本說起,「其分也成也,其成也毀也,凡物無成與毀,復通為一。」成毀者幻相也,非本體也。「雖然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,方可方不可,方不可方可,因是因非,因非因是,是以聖人不由,而照之於天。」此言宇宙之幻相起伏,如現代物理學家所謂的波動。「注焉而不滿,酌焉而不竭,而不知其所由來,此之謂葆光。」
葆光者,亦似玄同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無所終窮。「人之大患在身」因受感官影響耳。人的感官並不可靠,既云波動,尚何實物之可言?「故知止其所不知,至矣。孰知不言之辯,不道之道,若有能知,此之謂天府。」真道不能說,若有能知,便稱謂天府。天府者自然之境界,唯心領神會,非言語可形容的。


十一級 — 盡性
易云「各正性命,保合、太和、乃利貞,」中庸「唯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,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,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,能盡物知性,則可贊天地之化育,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與天地參矣。」至誠之道境界極高,中庸論之甚詳,誠之變化程序「誠則形,形則著,著則明,明則動,動則變,變則化,唯天下至誠為能化。」由誠而表現的六段,亦可見用工夫的成效。「至誠之道可以前知,國家將興必有禎祥,國家將亡必有妖孽。見乎蓍龜,動乎四體,禍福將至,善必先知之,不善必先知之,故至誠如神。」誠是什麼?主要在盡性,「天命之謂性」,盡性者,卽復命。老子云「復命曰常。」常卽永恒。盡性亦卽歸真返樸,儒道兩家同為注重。


十二級 — 無為
老子云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」道家思想以「無為」最高,「無為」即「自然」,自然而然,不假外求也。老子云「學不學,復眾人之所過,以輔萬物之自然,而不敢為。」莊子大宗師「見獨而後能無古今,無古今,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。」不生而後能長生。大宗師「孰能登天遊霧,橈挑無極,相忘以生,旡所終窮,假於異物,托於同體,望其肝膽,遺其耳目,反覆終始,不知端倪。」無極者,無為也。無為並非死滅,無為而無不為也。有為者只是有限,且一至有為,便是實相。無為之理亦難言也,老子云「致虛極,守靜篤」頗富奧義。中庸的結論「上天之載,無聲、無臭、至矣」亦有其深意存焉。
天道非文字可形容者,要在自我領悟。果能由第一段做起,第二段也圓滿完成,則第三段不難也。倘第一段尚未進修,第二段也未做好,便想修第三段,則是望洋興嘆耳。修道無捷徑可尋,千言萬語以斬斷私慾為第一要義。不從此處下手,而竟想方便法門,則是自陷於泥淖,永不能超拔矣。天道以「天人合一」為終極。易云「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與鬼神合其吉凶」莊子云「天地與我並生,萬物與我為一。」天人不分,物我一體,是謂大化。大化者不化,不化而又無所不化也。
道本無形又何來三段?果能悟其要旨,一切奧閟,亦盡在不言中矣。茲所以分三段者,亦略示進修之路耳。進修之要訣,其始在「損」,「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」(老子語)。其終在「化」,「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,曲成萬物而不遺」(易經與)。修道並不在文字,文字只是補助而已。其主要在「行」,與「悟」。「行」原由生活作起,「悟」為自然之啟示,自然之啟示。非求而得者,其可求者在「行」。只要戮力於「行」,自會有「悟」到來。稱之為「神啟」可也,稱之為「升化」亦無不可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