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學科名稱:嫘祖學
二、基本資訊:中華母親嫘祖文化聖地在四川鹽亭,鹽亭是嫘祖的出生地和歸葬地。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,特別是鹽亭政府和社會各界長期堅持不懈地挖掘、整理、塑造、傳承、弘揚嫘祖文化,已經形成嫘祖文化研究的強大力量,已經具備建設嫘祖文化學科的基礎條件。
中華母親嫘祖文化是嫘學和祖學的和諧統一,從遠古人文起源的傳說,到軒轅黃帝時代嫘祖文化的形成,包含「衣被華夏、母儀天下」偉大功績的形成,奠定了嫘祖崇高的歷史地位。嫘祖文化的高速發展在近代,特別中鹽亭仁人志士,如:石雲龍、趙均中、王堂甲、王映維、黃紹模等,幾十年如一日,為「嫘祖是鹽亭姑娘」、「中華母親嫘祖」、「華夏母親嫘祖故里鹽亭」、「中華嫘祖母親節」,而彈精竭慮,肝膽忠義,奔走在「弘揚祖媽媽」文化的征程中。
中華母親嫘祖故里——四川鹽亭,《耍蠶龍》是鹽亭獨特的民間祭祀嫘祖的民俗活動,也是紀念嫘祖的一種祭祀型舞蹈。其由來可以追溯到黃帝元妃嫘祖種桑養蠶時期。在古西陵鹽亭縣城的先民在長期的種桑、養蠶、抽絲、編絹、制衣的勞動中,發明了‘耍「蠶龍」的民俗活動。「蠶龍」就是蠶農們供蠶做繭的專用工具草龍的技術加工和美化,用蓑草、稻草或麥草做成,故而又稱「草龍」。
2001年,四川省少數民族運動會在綿陽召開,鹽亭縣《耍蠶龍》作為表演節目,首次登上大雅之堂,並榮獲金獎,被組委會確定為2003年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指定表演節目。2009年7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,代表性傳承人為劉世龍。現在,《耍蠶龍》已經成為鹽亭一年一度的蠶姑廟會期間最主要的民俗活動之一。
《耍蠶龍》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蠶桑生產中獨具特色的標誌性文化產物,是人類由樹葉獸皮進化到衣著文明的歷史文化傳承。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蠶過年、二月初十嫘祖生日、九月十五日酬蠶節,鹽亭城鄉都要廣泛開展舞蠶龍等民俗活動。蠶龍是依照傳說中龍的形象製作完成,共9節,其龍頭、龍角、龍眼、龍口、龍牙、龍尾、龍花紋全用繭子做成,唯有龍鬚是用棕絲而做。蠶龍長10余米,身體直徑1米左右,在龍的每一節下邊系一根長4尺的竹杆,供表演者舞龍時操作而用。《耍蠶龍》表演共由10人組成,其中9人舞龍,1人扮蠶姑娘。音樂是先秦以前的古曲牌,用打擊樂器和嗩呐合奏。舞龍時,舞龍者一律足穿厚底短扣靴子,身穿綠色衣服,並一字長蛇陣排開,伴隨著威風鑼鼓,踏著節奏,時而跳躍騰挪,時而盤旋纏繞,時而狂奔如脫兔,時而靜立如處子。整個舞蹈表演主題都是源於蠶浮蟻、退砂、起蠶、採桑、給桑葉、翻簸、撿老蠶、摘繭、賣繭、拜蠶神、謝天恩等生活。